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布时间: 2024-07-10 作者: leyu乐鱼app在线登录/p>
《嘉兴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全市水生态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6〕12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载体,以河长制为抓手,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防治并重、城乡统筹、陆海联动、严格执法、全民参与,实施全过程监管、全体系治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嘉兴、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保障。
到2018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列入国家“水十条”目标责任书的9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在上游来水水源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全面消除市控以上(含)劣Ⅴ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36%以上;市控以上(含)断面水质好于Ⅲ类(含)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在上游来水水质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全面消除县控以上(含)劣Ⅴ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市控以上(含)断面水质好于Ⅲ类(含)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严格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原则和重点行业整治提升标准,深入推动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深化铅酸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造纸、化工六大行业整治,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地方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着力解决酸洗、砂洗、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染问题。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公司,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等参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20年底前,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出路的工业集聚区应按要求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安装监控设备,实现集聚区危险废物的“自产自消”;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并依据相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实施重点水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严格重污染行业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水预处理和分质处理要求,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清洁化改造。加快对企业废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对纳管企业总氮、盐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控。在化工、电镀行业废水管道实行架空或明管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造纸、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的废水输送明管化,杜绝废水输送过程二次污染。(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建委等参与)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与改造。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全部执行一级A以上标准。坚持“一厂一策”,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保证正常稳定运行并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要加快实施提标改造。2017年底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全部执行一级A标准。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加强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设备第三方运营机制。各地要在2017年底前组建或引进专业化排水(污水)运营公司,对辖区内的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实行专业化运行管理。由镇政府直接负责运营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要在2017年底前委托专业化公司运营。加强进出水监管,有效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达标率。加强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的日常养护,提高养护技术装备水平。全方面实施城镇污水入网许可制度,依法核发排水许可证,切实加强对排放污水的监管。工业公司等排水户应当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并达到排水许可要求,否则不得将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对应当申领但未取得许可证或未按照许可要求排放污水的排水户,严格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责任单位:市建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等参与)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有条件的区域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污水收集管别是支线管网建设。加强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纳管。提高管网建设效率,强化现有雨污合流管网分流改造;在建或拟建城镇污水处理设备要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管网,严格做到配套管网长度与解决能力相适应。力争到2017年底,全市新增城镇污水管网26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全市运行3年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全部提高到75%以上,新建城区必须雨污分流。(责任单位:市建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等参与)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建立污泥从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污水处理设备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2017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所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污泥处置设施。到2020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建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等参与〕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调整优化养殖业布局,引导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促进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消纳,强化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确保治理到位,积极创建美丽生态牧场。加强完善病死动物“村收、镇聚、县处理”机制,确保收集全覆盖、处理无害化。〔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参与〕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建高标准农田应达到相关环保要求。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其施用有机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到2017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1万吨,比2015年提高22.22%,化肥使用量年年在下降。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切实降低农药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到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2%,2018—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质监局等参与〕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组织编制和实施县域现代生态渔业规划,调整优化水产养殖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严控湖泊、滩涂养殖规模。持续保持对甲鱼温室、开放型水域投饲性网箱、高密度牛蛙和黑鱼等养殖的整治。鼓励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循环水、工业化循环水和稻鱼共生轮作等循环养殖模式。对水产养殖中使用违禁投入品、非法添加等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继续做好开放型水域土著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支持各地开展水产养殖集中区域水环境检测和监测。到2017年,普及推广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生态养殖面积4.3万亩,开展水产养殖场生态化改造面积2.6万亩。到2020年,构建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安全与高效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相同步的现代生态渔业。〔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参与〕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垃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全市新增并完成50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艺,科学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辐射效用,坚持区位条件允许的村庄优先接入污水处理厂。鼓励人口集聚和有条件区域建设有动力或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力争到2017年,新增受益农户18771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以县或镇(街道)为单位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收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质分类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建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舶,鼓励建造节能环保船舶,改造船上污染物储存、处理设备。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继续落实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力争延续内河船型标准化政策。禁止挂桨机船舶进入禁航水域,所有机动船舶要按有关标准配备防污染设备。新投入使用的沿海、内河船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相关环保标准;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港口码头、锚泊服务区等船舶集中停泊区域,要按有关规范配置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的接收存储设施,建立健全含油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和处理机制,做到含油污水、垃圾上岸处理。加强对船舶防污染设施、污染物偷排漏排行为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泥浆船舶运输,禁止运输船舶泥浆排入河道湖荡等水域。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直接拆解。〔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质监局等参与〕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加强港口码头、船舶修造厂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与所在地城市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开展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能力评估,编制完善接收、转运及处置方案。探索建立污染物接收处置新机制,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强化船舶港口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统筹水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和运行维护制度,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油品、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订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务局、嘉兴海事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人防办、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消防支队等参与〕
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主要河流、湖泊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不得新建高环境风险项目,加大对已有项目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各地要开展主要河流、湖泊沿岸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布局大调查,制订并实施排查和调整方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制。贯彻落实《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完成全市国土空间环境功能区布局,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停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破坏生态环境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企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范围内应按照《嘉兴市区水系规划》、城市规划范围外应按照《嘉兴市水域保护规划》留出水域保护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环保局等参与〕
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纺织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参与)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上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指导目录,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逐步淘汰一批不具有能源资源节约和环保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到2017年,淘汰落后产能化工7000吨、铸造200吨、印染1720万米、织造2035万米、制革3万标准张。各地要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和核准其相关行业新建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等参与)
严格环境准入。按照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细化环境准入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严守生态红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绩效挂钩制度,实行“以新带老” “增产减污”和“区域削减替代”的总量平衡政策和替代削减标准。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等参与〕
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到2020年,印染企业重复用水率达到45%以上,其中非棉项目达到55%以上,造纸企业综合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幅提升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水循环利用率,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到2017年,70%以上的省级以上的开发区(园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编制,并实施循环化改造,争取建成2个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促进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污水处理和利用。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到2017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2%;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责任单位:市建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扩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加快在石化、医药、精细化工、铅酸蓄电池、纺织印染、造纸、皮革、化纤、冶炼、电镀等行业深入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种植、养殖等高效农业为重点,加强肥料、农药使用和畜禽排放物、秸秆等废弃物利用,积极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等参与〕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实施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9亿立方米以内。〔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建委等参与〕
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将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严格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推进水权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下降24%、18%以上,全市所有县(市、区)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建委、市统计局、市机关事务局等参与〕
抓好工业节水。开展节水评估、水平衡测试,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大工业节水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编制《嘉兴市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推动重点行业开展企业用水定额对标工作。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积极应用减污、节水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发挥国家级、省级节水型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参照节水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引导工业企业开展用水效率对标达标,提升工业企业用水效率。到2020年,电力、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质监局等参与)
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相关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用水器具。推动旅馆饭店、景区、度假区、学校等用水器具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市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0%以上。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到2017年,县级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加快城市取消屋顶水箱、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建设一批雨水利用示范工程,达到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和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目的。到2017年,创建省级以上节水型城市1个,50%以上的市级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到2020年,县级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市建委、市水利局、市机关事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旅委、市质监局等参与)
推进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面积。探索建立灌区墒情测报网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20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9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参与〕
推动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执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查、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对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不合格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或水功能区达标考核不合格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
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城市水系、河湖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制订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针对抗旱应急、突发水污染等特殊情况,制订应急调度方案。完善水量调度方案,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各级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嘉兴市区每季度向社会公开。自2018年起,各县(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到2020年,市本级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全部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能力,各县(市)具备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落实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整治,加强流域上下游联动治污,优化取水排水格局,汇水区内严格项目准入和监管。优先开展超标饮用水水源治理,采取污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等综合性措施,改善不达标水源地水质。加强对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2018年底前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完成物理隔离或生物隔离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坚持保护与引水结合,积极实施千岛湖引水等市域外配水工程。完善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广建设在线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建立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监测系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安监局等参与)
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编制实施运河等省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计划。落实流域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确定流域重点治理区域和重点投入方向,探索推行基于控制单元的差别化流域水环境管理政策。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采用针对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4年修编)》,开展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和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到2020年,运河水质有所改善。(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旅委等参与)
全面推进“清三河”工作。巩固“五水共治”和垃圾河、黑河、臭河整治成果。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 2020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水体。〔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委等参与〕
加强河湖库塘清淤。全面开展河湖池塘清污(淤)工作,至2020年全面清除河湖池塘污泥,有效清除存量淤泥,基本恢复水域原有功能,实现河湖池塘淤疏动态平衡。全面启动实施“百河综治”工程,重点打造生态特色河流,每年实施河道综合治理280公里。〔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深入实施《浙江省劣V类断面削减计划(2015~2017年)》。有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削减任务的县(市、区),要按照“一点一策”的要求,制订每个劣V类水质断面整治计划,明确时间表、项目表、责任表,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削减总体目标,制订市控、县控劣V类水质断面治理方案,公布劣V类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建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全面优化海洋开发布局,控制海洋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和预警,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使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及其规模,海岸带开发活动应遵守国家、地方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生态脆弱敏感区、自净能力差的海域严格限制围填海,到2020年,修复整治海岸线千米,大陆自然岸线%。严肃查处违法围填海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嘉兴港务局等参与〕
落实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坚持陆海统筹,根据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深入实施杭州湾等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实施总氮、总磷总量控制,强化直排入海污染源和沿海工业园区监管。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设置、设置不合理、经整治后仍无法达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超标入海河流、超标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建立海洋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升海洋环境风险处置能力,对沿海石化、化工、冶炼等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安监局、市港务局、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严控地下水开采。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制度,建立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非法开采地下水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表水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求时,自备取水设施禁止取用承压地下水,限期封闭承压地下水井。加快建设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等参与〕
防治地下水污染。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对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依法关停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并进行防渗自动监测。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以石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排放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行业为重点,公布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名单。公布区域内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到2020年,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建委、市商务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加强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建设、维护河道两侧的绿植缓冲带和隔离带,维持水源涵养生态空间。积极推进水环境生物修复保护,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或迁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滨海、河流、湖泊等重要湿地的保护。〔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旅委、市港航局等参与〕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杭州湾生态系统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结合海域渔业资源实际组织实施增殖放流。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滩涂资源,切实加强滩涂围垦区生态保育建设。加强对杭州湾等滩涂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退养还滩等方式改善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和“一打三整治”行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港务局、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防范环境风险。定期评估沿河湖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对危化品物流企业和危化品运输工具的排污管理,危化品运输车特别是槽罐车的洗车水要进行收集处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安监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卫生计生委、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严格防范环境健康风险。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开展专项整治。开展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加快推进地方环境立法,强化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法律主体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立法计划,积极推动有关立法项目工作进程。〔责任单位:市法制办、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严格环境执法。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各类环保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重污染行业企业、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污染等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排放较重、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低、小、散”企业和各类小型加工场进行清理整顿。继续推进违反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的问题企业及废水直排企业调查整治专项行动。自2017年起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大综合惩处和处罚执行力度,建立环保领域非诉案件执行联动配合机制,尽快推动建立“裁执分离”下的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执行机制,依法支持“裁执分离”后行政机关采取的组织实施措施,对行政处罚、行政命令执行情况实施后进行督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安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参与〕
重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违法使用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环境污染责任界定、损害评估鉴定制度建设,依法开展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负有连带责任的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依法严格追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质监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参与)
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完善市级检查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各级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完善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机制。深入推动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会同公检法机关集中力量查处、起诉和判决一批环境违法犯罪案件,曝光一批涉及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典型案件。(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参与)
完善环保执法监管体制。落实国家环境监察制度,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研究设立环境监察专员。完善市、县级环境监管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强化省市两级环保部门的稽查职能,完善环保部门对下一级政府履行环境监管执法情况的督查制度,指导督促下一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市级环保部门每年要对辖区内3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督查。(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编委办、市监察局、市综合执法局参与)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实现环境监测机构县级特征污染因子监测全覆盖和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急预警监测全覆盖。建立常规监测、移动监测、动态预警监测“三位一体”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全市环境监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水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网络,全面完成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按照海陆统筹、专司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实时、动态、立体、多级的海洋环境监测格局,全面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县级能监测,市级能应急”的现代化监测体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海洋与渔业、水利、海事、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海陆指标对接、监测责任分工、数据实时共享、信息统一发布等领域深化合作。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质监局、嘉兴海事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县(市、区)环境执法监管队伍。镇(街道)及工业集聚区结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的环境监察机构装备达标率应根据环保部确定的比例逐年提高。完善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染源基础信息库和智慧化的环境执法监管平台。全面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编委办办、嘉兴海事局参与)
加快水价改革,全面推进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在县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中积极予以推进。2020年底前,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研究深化农业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收费政策。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建立健全差别化征收体系。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等制度。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市建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国税局等参与〕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利于绿色信贷创新的工作机制,推动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针对水环境保护需求特点,运用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作为有效抵(质)押的融资新模式,开发为循环经济服务的信贷产品。探索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支持生态环保的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水环境保护投入,积极推广PPP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牵头,市环保局、市建委、嘉兴银监分局等参与)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预算、国债等各类水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将水环境保护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资金保障。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清淤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项目和工作。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分级予以必要保障。〔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和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推进绿色金融。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加大对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监督落实差别化绿色信贷政策,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信贷控限力度。推动绿色债券发行,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推动绿色环保企业上市,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引导保险资金投入水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区域和试点行业,在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环境风险行业积极试行强制性保险。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协作联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嘉兴银监分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和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并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予以公示,2017年底前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水利局、嘉兴银监分局等参与)
建立健全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出、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以及有关生态保护区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探索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排污权抵押,探索水权交易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等参与)
攻关研发关键技术。围绕治水、环境监测与应急保障等重点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通过国家和省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加快研发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控管理技术、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垃圾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全面加强环保领域科技创新与团队建设,引进集聚高层次行业创新人才,积极出台和落实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加强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质监局等参与〕
加快推进环保领域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现实支撑力,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重点推进污染物减排技术、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转化应用。不断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类创新平台研发与成果转化考核激励机制,切实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将环保产业发展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出台扶持环保企业的政策措施,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基金。按市场化思路,开放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市场,运用PPP等模式,引入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进第三方建设运行模式,到2020年,基本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改制。鼓励环保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加快实施环保资产证券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金融办等参与〕
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PPP等模式。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第三方运行维护体系,积极培育、发展环境监测计量校准服务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建委、市质监局等参与)
明确主体责任。各级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应在2017年6月前分别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备案,各地要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向社会公开,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各类水体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断面要制订达标治理方案,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定期向社会公布。已达标断面应制订水质稳定方案。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域实施挂牌督办,必要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参与)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环保、发展改革、公安、水利、建设、旅游、经信、农经、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并按照水污染防治年度任务的要求,加强协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市环保局要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进展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委等参与〕
完善流域、区域协作机制。落实长三角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机制。同一流域相邻的县(市、区)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商协作机制,跨行政区域流域应由所在区域共同的上级政府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委等参与〕
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健全巡查和例会、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督查督办、考核激励、宣传教育、全民参与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完善垃圾河、黑河、臭河复查机制。各地每半年要对垃圾河、黑河、臭河组织一次全面复查评估,复查评估情况应于每年的7月中旬和次年的1月中旬前报上级治水办备案。各地要加强日常巡查,持续跟踪垃圾河、黑河、臭河治理。对已通过验收的河道出现污染反弹的,要立即责令整改,整改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重新验收仍不符合要求的,实施挂牌督办。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治污设施运行维护、河道保洁清淤、农村保洁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建委、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改革。积极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与环保审批、验收、执法有效整合的制度创新,探索实践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将项目环评审批验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排污交易、标准执行等环境管理要求体现到排污许可证管理中,实现对排污单位的全方位规范和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强化海上排污监管,研究建立海上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完善环境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制定水环境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应急办、嘉兴海事局等参与〕
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管委会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和“党政同责”制度。市政府每年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纳入“五水共治”和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将考核结果与生态创建、生态补偿、区域限批、相关资金分配等相结合。(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参与)
对未能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或者工作责任不落实的,可以通过约谈、挂牌督办、通报等方式,督促整改和落实。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的,以及干预、伪造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把履行生态环境建设职责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应当追究相关责任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处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参与)
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等因素,每年公布各县(市、区)水环境状况和排名。对水环境状况差的县(市、区),经整治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荣誉,并向社会公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市环保局要定期公布各县(市、区)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实时公布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站和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市质监局要定期公布环境监测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结果和环境计量监督检查信息。推进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办(市农业经济局)、市水利局、市质监局等参与〕
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培训和政策咨询,邀请其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的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可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监督机制,邀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环境执法。完善媒体参与执法、挂牌督办与公开曝光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参与)
强化“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理念。加强宣传教育,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依托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为排污单位提供水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引导其履行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建立企业环保自律机制。支持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开展建设环保社区、学校、家庭等群众性活动,推动节约用水,鼓励购买使用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建委、市水利局、市文化局等参与)
热点新闻
- • 约358亿!当地国资牵头中标资阳临空经济区三草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设计施工总承包!
2024-01-28
- • 超亿元!四川美峰环境联合体预中标宁夏同心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项目一标段EPC!
2024-01-28
- • 技术白皮书丨四川省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篇
2024-02-08
- • 营口市鲅鱼圈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熊岳污水处理厂氟化物处理项目(一期、二期)运行的成本及药剂采购招标公告
2024-02-08
- • 污水处理水样采集指导手册|通用版
2024-02-08
- • 四川省三台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五里梁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4-02-11
- • 污水处理行业开启“绿色进阶”之路
2024-02-11